撰文者
出版日期
2023/08/04
首次閱讀
2025/12/31
最後更新
Nov 2, 2025 2:50 PM
書籍類型
紙本
書本分類
⭐️跨書本閱讀商業理財成功法
電子報
作者:涂子沛
出版社:三采
語言:繁體中文
資料來源:博客來 歡迎光臨博客來

一本書刪到只剩200字
用「索引」把知識片段連結成知識網絡
找出相同主題的知識片段,為它們建立更高層級的索引,形成知識網絡。你可以把每個知識片段想像成書的不同小節,在索引裡頭組成一章,索引標題就是章名;幾章可以構成一本書——這就是你在特定領域的完整觀點。相較於僅靠連結與反向連結,索引能為知識片段提供清晰的結構與順序,避免你在多次跳頁後迷失方向。
什麼是索引?可以想成一本書的章節目錄。設計良好的章節標題,一看就知道作者想要論述的重點,加上章節排列的結構與順序,其實看完章節目錄,你就可以大致掌握這個主題。
幫彼此連結的知識片段建立索引,形成知識網絡。多個知識網絡還能構成更大的知識網絡。
超連結(Hypertext Link)是「延異」,是沒有終點的發散思考。
閱讀筆記強迫思考發生

卡片盒連結知識片段
卡片 | 卡片連結 |
|---|---|
第二大腦是專屬於個人的、是獨特的。 | 「拒絕做知識的搬運工」,把知識片段儲存到第二大腦時,應該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想法大膽進行改寫。這在當代文學理論裡,有個很時尚的名字,叫做互文(intertextuality)。卡片盒筆記是紀錄「想法」與「想法的連結關係」。 |
「拒絕做知識的搬運工」,把知識片段儲存到第二大腦時,應該根據自己的經驗與想法大膽進行改寫。這在當代文學理論裡,有個很時尚的名字,叫做互文(intertextuality)。 | 連結知識片段時,就是持續碰撞、就是持續更新第二大腦是專屬於個人的、是獨特的。 |
德國思想家叔本華(Arthur Schopenhauer,1788-1860):讀書如果僅僅只是讀,那就是對思考能力的一種破壞,讀越多越糟糕。 | 閱讀時,我們獲得不連續、分散各處的知識片段,但是我們必須靠「連結」它們來理解、以及記住。 |
在第二大腦添加一個新的”知識片段”時,你必須讓這個”片段”連結到其他”片段”,或放置於某個知識網絡中。 | 連結知識片段時,就是持續碰撞、就是持續更新「連結」其實就是找出多個事實的關係,包括:前後順序、因果關係。 |
第一大腦的最小單元是神經元,第二大腦的最小單元是知識片段。 | 幫彼此連結的知識片段建立索引,形成知識網絡。多個知識網絡還能構成更大的知識網絡。他人知識(Literature)、個人觀點(Permanent) 都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完整句子。卡片盒筆記的撰寫規則:每張卡片只記一個想法、而且使用完整句子來陳述。一張卡片儲存一則「知識片段」,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完整句子。知識片段建議控制在100個中文字以內(不超過5行,可以一目瞭然)。 |
第一大腦的記憶是不可靠的,每一次回憶都是對弈記得微妙調整和扭曲。事實上,人類記憶就是一個逐漸失真的過程,但我們卻誤以為這是一份高度真實的記錄。 | 第一大腦是「內存」,專注於思考和解決問題;第二大腦是「外存」,專注於有系統的儲存。德國心理學家 Hermann Ebbinghaus(1850-1909)的遺忘曲線 |
第一大腦是「內存」,專注於思考和解決問題;第二大腦是「外存」,專注於有系統的儲存。 | 第一大腦的記憶是不可靠的,每一次回憶都是對弈記得微妙調整和扭曲。事實上,人類記憶就是一個逐漸失真的過程,但我們卻誤以為這是一份高度真實的記錄。設定一個主題,利用搜尋爬梳出第二大腦所有相關的紀錄,包括新和舊、遠和近、直接和間接相關,由第一大腦在一張大白紙上繪製成知識網絡圖。 |
設定一個主題,利用搜尋爬梳出第二大腦所有相關的紀錄,包括新和舊、遠和近、直接和間接相關,由第一大腦在一張大白紙上繪製成知識網絡圖。 | 第一大腦是「內存」,專注於思考和解決問題;第二大腦是「外存」,專注於有系統的儲存。爬梳第二大腦時,我們會利用連結或反向連結在不同知識片段間跳躍,如何避免迷失在這條沒有終點的發散思考? |
超連結(Hypertext Link)是「延異」,是沒有終點的發散思考。 | 爬梳第二大腦時,我們會利用連結或反向連結在不同知識片段間跳躍,如何避免迷失在這條沒有終點的發散思考?當你新增一筆資料時,要盡可能地連結到的舊資料:連結可以利用Notion的Relation功能來實現。在Relation的欄位,輸入關鍵字找出相關的資料,選擇那些能支持或反對的資料,創造新舊資料的連結。「連結」其實就是找出多個事實的關係,包括:前後順序、因果關係。 |
恰當地使用標籤創造知識網絡。 | 正確使用標籤(Tags)非常困難,不如建立更上一層的索引,就能一目瞭然各知識片段間的結構化關係。 |
幫彼此連結的知識片段建立索引,形成知識網絡。多個知識網絡還能構成更大的知識網絡。 | 第一大腦的最小單元是神經元,第二大腦的最小單元是知識片段。什麼是索引?可以想成一本書的章節目錄。設計良好的章節標題,一看就知道作者想要論述的重點,加上章節排列的結構與順序,其實看完章節目錄,你就可以大致掌握這個主題。當索引不斷往上發展後,就會形成 Tiago 提出的領域(Area)。 |
德國心理學家 Hermann Ebbinghaus(1850-1909)的遺忘曲線 | 第一大腦的記憶是不可靠的,每一次回憶都是對弈記得微妙調整和扭曲。事實上,人類記憶就是一個逐漸失真的過程,但我們卻誤以為這是一份高度真實的記錄。 |
微小行動改變你的人生
實踐:嘗試用一個主題在第二大腦爬梳,再由第一大腦在一張大白紙上繪製成知識網絡圖。
簡短幾句紀錄當下感動
儘管涂子沛在《第二大腦》從未提及,我仍認為這是 Tiago《打造第二大腦》的實踐版本,只是他用開源軟體 Logseq 建立第二大腦。我建議先讀 Tiago 的經典之作,理解第二大腦的流程(CODE)和架構(PARA),這樣才不會迷失在涂子沛提供的過多細節中。
留言
暱稱 | 內容 | 發佈時間 |
|---|
你可能也會喜歡
《打造第二大腦》:捕捉→歸檔→連結→表達

《打造第二大腦》:捕捉→歸檔→連結→表達
《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》:不再找資料

《打造第二大腦實踐手冊》:不再找資料
《卡片盒筆記》:用 Notion 做卡片盒筆記

《卡片盒筆記》:用 Notion 做卡片盒筆記
《Evernote 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》:電腦玩物 Esor 教你,如何在數位筆記裡頭,建構你的第二大腦
《Evernote 100個做筆記的好方法》:電腦玩物 Esor 教你,如何在數位筆記裡頭,建構你的第二大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