한번에 10권 플랫폼 독서법:원하는 지식을 얻는 가장 빠른 방법
作者:金炳完(김병완)
譯者:林侑毅
出版社:采實文化
語言:繁體中文
資料來源:博客來 歡迎光臨博客來

一本書刪到只剩200字
《串聯閱讀法》教我們「跨書本閱讀」才能跳脫單一作者的牢籠,提出更富創意的想法。然而,一般人連好好讀一本書都很困難,更別說一次或連續讀10本書。因此,Shirky 建議大家可以搭配卡片盒筆記法,利用卡片儲存他人知識,就能解決這個問題。
每次讀完書,把摘錄到的知識片段,以及連結後的知識網絡,變成一張張”卡片”放到”卡片盒”裡頭。待”卡片盒”裡頭的”卡片”累積足夠數量後,在”卡片盒”進行跨書本閱讀,意即找出跟問題有關的卡片,再把它們重構成答案。分開做,是不是簡單多了?
「Shirky閱讀系統」的第一部分(讀懂一本書)
① 提出1個問題與3個關鍵字。
② 第一次閱讀:掃讀15分鐘,找到值得細讀的章節就貼上標籤。
③ 第二次閱讀:正式閱讀50分鐘,找出值得畫線的知識片段。
④ 第三次閱讀:閱讀筆記25分鐘,抄寫知識片段及連結知識網絡。
⑤ 應用與驗證。
「Shirky閱讀系統」的第二部分(跨書本閱讀)
⑥ 提出1個問題與3個關鍵字。
⑦ 第四次閱讀:搜尋卡片,與問題有關的卡片就貼上標籤。
⑧ 第五次閱讀:連結卡片,包括分類、重構與輸出。
⑨ 應用與驗證。
閱讀筆記強迫思考發生

卡片盒連結知識片段
卡片 | 卡片連結 |
|---|---|
串聯閱讀法的七個階段:①提問;②選出關聯性最高的多本書籍;③同時或連續閱讀同一主題的多本書籍;④摘錄;⑤串聯(分類、整合、編輯);⑥再串聯(分類、整合、編輯);⑦應用與驗證。 | 「Shirky閱讀系統」的第一部分(單書本閱讀):①提出1個問題;②第一次閱讀(掃讀);③第二次閱讀(正式閱讀);④第三次閱讀(閱讀筆記);⑤應用與驗證。「Shirky閱讀系統」的第二部分(跨書本閱讀):⑥提出1個問題;⑦第四次閱讀(搜尋卡片);⑧第五次閱讀(串聯卡片);⑨應用與驗證。第一次閱讀:掃讀10分鐘,目的是了解書本的整體架構。如果找到想認真看的內容,先貼上標籤就好。第二次閱讀:正式閱讀50分鐘,找出值得畫線的知識片段。第三次閱讀:閱讀筆記40分鐘,抄寫知識碎片及編輯知識網絡。第四次閱讀:搜尋卡片60分鐘,與問題有關的卡片就貼上標籤。第五次閱讀:串聯卡片40分鐘,包括分類、整合、編輯輸出。 |
「略讀」又稱「暖身閱讀」,目標是大致掌握全書的整體內容,必須能回答兩個問題:這本書寫了哪些內容、可以區分為哪些部分。 | 第一次閱讀:掃讀10分鐘,目的是了解書本的整體架構。如果找到想認真看的內容,先貼上標籤就好。 |
第四次閱讀:搜尋卡片60分鐘,與問題有關的卡片就貼上標籤。 | 串聯閱讀法的七個階段:①提問;②選出關聯性最高的多本書籍;③同時或連續閱讀同一主題的多本書籍;④摘錄;⑤串聯(分類、整合、編輯);⑥再串聯(分類、整合、編輯);⑦應用與驗證。 |
第五次閱讀:串聯卡片40分鐘,包括分類、整合、編輯輸出。 | 串聯閱讀法的七個階段:①提問;②選出關聯性最高的多本書籍;③同時或連續閱讀同一主題的多本書籍;④摘錄;⑤串聯(分類、整合、編輯);⑥再串聯(分類、整合、編輯);⑦應用與驗證。 |
哈佛大學 Marco Iansiti 教授定義的「平台」,意指成員可以透過各種接觸點與介面,建立問題的解決方案。 | 把「卡片盒」視為平台,不同的「卡片」在這個空間內相互串聯成嶄新的想法。平台與產品是完全相反的概念,平台讓供需雙方進入同一個空間,或者吸引他們進入同一個空間內,針對問題提供最佳解決方案。 |
平台與產品是完全相反的概念,平台讓供需雙方進入同一個空間,或者吸引他們進入同一個空間內,針對問題提供最佳解決方案。 | 哈佛大學 Marco Iansiti 教授定義的「平台」,意指成員可以透過各種接觸點與介面,建立問題的解決方案。把「卡片盒」視為平台,不同的「卡片」在這個空間內相互串聯成嶄新的想法。 |
閱讀或學習其實就是數據管理:持續累積你的元語言,然後自由串聯成網狀知識。 | 把「卡片盒」視為平台,不同的「卡片」在這個空間內相互串聯成嶄新的想法。第二次閱讀:正式閱讀50分鐘,找出值得畫線的知識片段。第三次閱讀:閱讀筆記40分鐘,抄寫知識碎片及編輯知識網絡。怎麼定義元語言呢? |
非線性成長(又稱梅特卡夫定律,Metcalfe's law):一個網路的節點越多,那麼整個網路和該網路內的每個節點的價值也就越大。 | 把「卡片盒」視為平台,不同的「卡片」在這個空間內相互串聯成嶄新的想法。卡片盒與每一張卡片的價值隨著卡片數量,呈現非線性成長。 |
賈伯斯在世界科技文化雜誌《連線》(Wired)的採訪中曾經說過:「創新是將各種元素串聯在一起,唯有串聯不同的事物,尤其是異質性較高的事物,才會出現創造力。」 | 把「卡片盒」視為平台,不同的「卡片」在這個空間內相互串聯成嶄新的想法。 |
法國人類學家 Claude Levi Strauss 的「拼貼知識」(bricolage):從無窮無盡的過剩資訊中,留下必要的,串聯起來創造新知。 | 第二次閱讀:正式閱讀50分鐘,找出值得畫線的知識片段。第三次閱讀:閱讀筆記40分鐘,抄寫知識碎片及編輯知識網絡。 |
知識掠奪:當土匪掠奪村莊時,不可能把所有物品都帶走,只會掠奪最值錢的物品。 | 第二次閱讀:正式閱讀50分鐘,找出值得畫線的知識片段。 |
伏爾泰(Voltaire)《袖珍哲學辭典》:「無論書再怎麼好,有一半的價值都是由讀者創造的。」 |
微小行動改變你的人生
一句完整的句子
只談一個概念
類似 Google 搜尋如何決定重要性
簡短幾句紀錄當下感動
作者提到一大堆閱讀法的專有名詞,例如量子閱讀法、抄寫閱讀法、編輯工學閱讀法… 卻很少著墨在這些閱讀法的具體作法,讀起來很容易讓人感到困惑。其實,以閱讀系統的觀點來看,區分為前半段的「閱讀筆記」,以及後半段的「閱讀資料庫」,就可以整合的非常清楚。
如果建立好「閱讀資料庫」,其實大可不必一次或連續讀10本書,因為你只要把每次閱讀後的成果都放到閱讀資料庫內,等到數量累積充足後,彼此串聯的新觀念就會自然產生。
畢竟對於一般讀者,一次或連續讀10本書,難度真的太高了。就像作者提到的例子,把駐紮營地從2000公尺拉高到6000公尺,聖母峰攻頂的成功率提高了10倍以上。我沒看到作者說的「平台」力量,我只知道一般人根本上不了6000公尺的平台啊~
留言
暱稱 | 內容 | 發佈時間 |
|---|
你可能也會喜歡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