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者
出版日期
2015/09/04
首次閱讀
2022/10/24
最後更新
Aug 10, 2025 3:48 AM
書籍類型
紙本
書本分類
人文社科閱讀/出版/圖書館學⭐️讀懂一本書(必讀)
電子報
💡 Shirky的閱讀系統21:如何讀懂一本書?
What We See When We Read
作者:彼得.曼德森 (Peter Mendelsund)
譯者:許恬寧
出版社:大塊文化
語言:繁體中文
資料來源:博客來 歡迎光臨博客來

一本書刪到只剩200字
為什麼我們看到相同的文字(同一本書),閱讀輸出卻截然不同?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沒有真正理解這本書?
與其說我們讀了一本書,不如說我們完整想像了一本書。在閱讀過程中,我們會進行化約、想像,甚至連結自身經驗,形成所謂的「閱讀記憶」。換言之,當我們讀一本書時,實際上是將眼睛所見的文字與我們的想像相結合。閱讀記憶,類似於我們與作者的共同創作。由於每個人擷取的文字、想像的內容、連結的人生經驗都不同,即便是同一本書,你的「閱讀記憶」也不應該與我完全相同。基於這一點,我們可以說你無法真正「讀懂」一本書,你只是以自己的邏輯建構出一份「曾經閱讀過那本書的記憶」。
如何讀懂一本書:
- 寫下一個問題。
- 快速瀏覽:以最快的速度掃讀。目的是掌握作者的知識脈絡,並找出值得深入閱讀的內容。
- 再讀一次:悠閒地細讀。目的是充分享受值得停留的內容,並發現先前可能忽略的細節。
- 寫閱讀筆記:連結截取出來的知識碎片,試著建構自己「曾經閱讀這本書的記憶」。
延伸閱讀
《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》:如何用100分鐘讀懂一本書?
《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》:如何跨書本閱讀
閱讀筆記強迫思考發生

卡片盒連結知識片段
卡片 | 卡片連結 |
|---|---|
我們讀了一本書,其實是我們完整想像了一本書。當你談到你讀過一本書,其實是在談「曾經閱讀的記憶」,那是一種不真實的記憶。 | 你無法真的讀懂一本書,你只是以自己的邏輯建構「曾經閱讀過那本書的記憶」。 |
閱讀時,我們想像的比看到的多。有時候,我們也不想看到太多。好書會引誘我們去想像,缺少了想像空間,那其實是某種形式的剝奪。 | 我們喜歡閱讀是因為「未言明之處的想像空間」。個人化的閱讀經驗(共同創作):把個人經歷摻進敘述裡、未言明之處的想像因人而異。松岡正剛解釋「想被書本綁走」的概念:「以『不知道閱讀時會發生什麼事,真期待』、『今天能有什麼收穫呢?』的態度閱讀,才能夠真正進入閱讀的世界。」 |
在某些關鍵點發現他們和我們暫時想像的樣子很不同,於是重新調整想像。 | 等新的資訊進來,發現跟暫時想像的樣子很不同,因此我們重新調整想像。 |
如果書本是道路,有些書讓人快速開過—沒有太多細節,有的也單調乏味—但是它們的文字敘述極為順暢,一下子開過去也很舒服。 | 把一本書想像成道路與人行道。第一次閱讀,我們快速開過;第二次閱讀,停留在景點讚嘆。 |
對我來說,最好的書是可以快速開過,但偶爾被迫停下,在路旁讚嘆。這種書可以一讀再讀(第一次可以快速開過,要多快有多快,但後面再讀時,我會悠閒散步,好好享受一番,找出先前錯過的事物)。 | 把一本書想像成道路與人行道。第一次閱讀,我們快速開過;第二次閱讀,停留在景點讚嘆。 |
閱讀時,我總是會把個人經歷摻進敘述裡。怎麼可能不摻呢? | 個人化的閱讀經驗(共同創作):把個人經歷摻進敘述裡、未言明之處的想像因人而異。 |
閱讀時,我們領略文字的方式並非一次一字,我們一次看進一堆字,像灌水一樣一口吞下。作爲讀者,我們同時(一口氣)做以下的事:1. 讀一句話… 2. 搶先閱讀後面好幾句話… 3. 意識到剛才讀到的句子… 4. 想像下一句話發生什麼事… | 沒辦法逐句閱讀怎麼辦?閱讀時,其實我們領略文字並非一次一字,本來就是像灌水一樣一口吞下一堆字。優秀的讀者只是能在文本裡頭找到我們需要的資訊。我們並非一字一句地仔細閱讀寫在書中的文字,而是概括性的讓視線掃過去。此時文字的意義會自然而然在腦中浮現,我們需要的就是這種狀態。 |
文法結構讓我一路讀完,不過老實講,我什麼都沒看懂(也沒有想像出任何東西)。 | 「為了閱讀而閱讀」,隨著文法結構一路讀完,卻什麼也沒有讀懂。如何避免這種浪費時間的行為?不要被故事帶著走,而是不斷去尋找能回答你問題的答案。 |
英文會說我們被故事「帶著走」(carried along),好像搭乘一艘無槳小船。然而,這個隱喻帶有被動的意味。閱讀時,心靈其實會主動出力。有時我們必須費很大的力氣划船,以對抗水流、或是避開突出的岩石。即使無須出力、順流而行時,載著我們前進的依舊是我們的心靈。 | 「為了閱讀而閱讀」,隨著文法結構一路讀完,卻什麼也沒有讀懂。如何避免這種浪費時間的行為?不要被故事帶著走,而是不斷去尋找能回答你問題的答案。 |
閱讀時,我們斷斷續續… 優秀的讀者,似乎知道在文本何處,找到我們需要的資訊。 | 我們無法記下整本書的內容,優秀的讀者只保留我們需要的資料,這就是化約。沒辦法逐句閱讀怎麼辦?閱讀時,其實我們領略文字並非一次一字,本來就是像灌水一樣一口吞下一堆字。優秀的讀者只是能在文本裡頭找到我們需要的資訊。 |
我們透過化約創造意義。少了過濾(化約),資訊會豐富、複雜到讓我們當機。 | 我們無法記下整本書的內容,優秀的讀者只保留我們需要的資料,這就是化約。 |
我們閱讀的世界由片段、不連續、分散各處的點組成……我們靠著「合成」來理解事物。(那就是我們所知的一切) | 閱讀時,我們獲得片段、不連續、分散各處的知識碎片,但是我們必須靠「連結」它們來理解、以及記住。 |
微小行動改變你的人生
繪製左欄的知識圖卡去描述「無法真的讀懂一本書」
簡短幾句紀錄當下感動
心中只對這本書有個模糊的印象,要先定義一個好問題,再開始閱讀確實很困難。我試著寫下一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,然後在閱讀過程中逐步修正。回顧整個過程,這似乎是個不錯的方法。
留言
暱稱 | 內容 | 發佈時間 |
|---|
你可能也會喜歡
《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》:如何跨書本閱讀

《一次讀10本書的串聯閱讀法》:如何跨書本閱讀
《自由書寫術》:在時限內不停地寫

《自由書寫術》:在時限內不停地寫
《關鍵字閱讀術》:如何設定關鍵字

《關鍵字閱讀術》:如何設定關鍵字
《雪球速讀法》:第一次閱讀用速讀

《雪球速讀法》:第一次閱讀用速讀
《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》:如何用100分鐘讀懂一本書?
《間歇高效率的三次閱讀法》:如何用100分鐘讀懂一本書?
《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》:如何不要買到爛書?
《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》:如何不要買到爛書?
《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》:就算精神不集中,一樣大量「輸入」與「輸出」
《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》:就算精神不集中,一樣大量「輸入」與「輸出」